農曆4月26日~神農大帝聖誕 

  「神農大帝」係上古三皇之一,世稱「炎帝」,俗稱「神農氏」,在民間亦有「五榖大帝」、「藥王」、「開天炎帝」等稱謂,祂對我國農業發展有極大貢獻,且亦為我國醫藥的始祖。
  相傳,帝嚳元妃姜嫄,有日出遊至華陽時,有感飛龍之祥瑞,而生子於厲地(今湖北省隨縣之北)。然因「炎帝」長相異於常人,姜嫄認為此子不祥,而心生丟棄之意。起初,姜氏把「炎帝」丟於陝小巷中,未料,牛、馬見狀皆繞道而行,不敢踐踏,於是將兒抱起,行至竹林時,欲丟棄此兒,見林中有人而作罷。隨後,姜氏將兒棄於覆冰之上,豈知,飛鳥竟以羽翼覆蓋「炎帝」身軀。此時,姜嫄見狀,認為此子日後成就必然不凡,遂抱回養育,並因前情,命名為「棄」。

  棄長於姜水(今陝西省岐山縣西),自幼稟賦優異,降生三日即會開口說話,五月則會走路,七月長齒,三歲時,對農業大小事項皆瞭如指掌。孩提時,「炎帝」已胸懷大志,以種植樹、菽、麻等為樂。及長大時,更加致力於農業,擇土壤性質,種植五榖,成果豐碩,名聞四方。當時百姓尚以肉食為主,「炎帝」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,勸導百姓勿在好殺成性,遂教導民眾開墾土地,種植百榖,漸漸地百姓以榖類為主食,且為感念「炎帝」恩澤,以「神農」之美名來尊稱﹁炎帝﹂。同時,神農為使百姓於農耕時,能更快速省力,即破木為耜,揉木為耒,作為耕耨之用。
  神農雖引領百姓越過原始時代,進入播種五榖的農業生活,但仍有不少百姓深受疾病侵襲,痛苦不已,於是,神農為解救百姓遠離疾病之苦,遍嚐百草,辨其良惡藥性,曾一日中毒七十餘次,也因此而得知數種毒草交參可得調和作用,前後共得三百六十味藥草,分寒、熱、溫、平四等及甘、辛、鹹、苦、淡、酸六味。從此,人民不再為疾病所苦,漸漸達到資生、延年的目的,且後世傳承為書,謂之﹁神農本草﹂,因而神農帝有「藥王」之尊稱。
  據傳,神農發現「地黃」與「黃精」的經過如下:百姓為感神農的德澤,曾推舉祂為領導人,但神農卻拒絕,並策杖遁入山林,由於七日皆未食,飢餓難耐,發現地中有一黃包球形物,便掘出止飢,食後,神農發現自己血氣調和,脈息平順,便稱此物為「地黃」;後又得一深黃色塊狀物,神農食後發現此物竟能生津止渴,即命名「黃精」,至今此二物仍被視為極好的中藥材。
  每逢農曆四月廿六日神農聖誕,信眾必依循古禮來祝壽,儀式莊嚴隆重,充分表達炎黃子孫的感恩之情。此外,由於神農帝教稼穡、嚐百草、作燈火,愛民如子之風範深入人心,因而農民、藥商、糧商、醫師等皆奉其為職業守護神或祖師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