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頭田尾的守護神─福德正神
聖誕日期:農曆二月初二日

  歷史傳記:【福德正神】是一位民間奉祀極廣,且耳熟能詳的神祇。並因各地方言及民俗風情有所不同,而衍生出多種稱謂;如「伯公」、「福德爺」、「福神」、「社公」、「后土」…等諸多不同稱謂。而民間大多以【土地公】來尊稱。據《公羊傳》文中所載:「社神者,土地之主也」。由此可知,土地公原是自然神祇,因大地孕育萬物,人們生活與土地又息息相關,密不可分,而將其人格化虔誠奉祀。更因此緣故,使得土地公無論是在士、農、工、商各行業中,皆受到人們殷勤奉祀。人們相信土地乃創造萬物的溫床,擁有土地公即擁有財富,正謂「有土斯有財」,再再說明【土地公】在人們心中的價值觀,亦是成就奉祀極廣的主因之一。

  有關【福德正神】的生平事蹟,在民間有諸多傳說,在此簡述數則留傳極廣,且耳熟能詳的傳聞,供讀者參考。

  周朝時,有一位士大夫,因離家鄉赴外地任官,多年未曾返鄉。其女兒思父心切,決定赴外尋找父親,忠心的家僕張明德,聞知小姐欲外出尋父,不顧自身年老體弱,堅持護送小姐前往主人任所。豈料,行至半途忽

逢大雪,霎時天寒地凍,二人皆衣衫單薄,無法承受冰雪侵襲,而將不支倒地。此時,家僕眼見小姐命在旦夕,為免繼續受凍,遂解下自身衣物給小姐禦寒,而自己卻不幸凍死,臨終時,天空竟顯出『南天門大仙─福德正神』之斗大字眼。而士大夫得知家僕為救其女,不惜犧牲自我,深感悲傷,為感謝其恩德,乃建廟奉祀,以記念義僕─張明德。後人亦因此故,嘉勉他的義行,遂賜封他為地方土地神。

  另一傳聞為:周朝有一總稅官,姓張名福德字濂輝;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。自幼即聰穎至孝,性情和善,為官期間,深體民生疾苦,為降低百姓壓力,極力推行減租賦稅,百姓皆受益良多,至周穆王三年辭世,享年一零二歲。死後三日竟容貌不變,人們皆嘖嘖稱奇。有一貧戶為感念張公生前德澤,遂以四顆大石圍成石屋奉祀,事隔不久,即由貧轉富,百姓相信乃張公福德神靈庇佑,隨既合資興建﹝福德堂﹞,並塑金身膜拜。其後周穆王賜封「后土」,又蒙瑤池金母冊封為『南天門都土地神』一職。

  在清代初期,土地公和土地婆原是一同被供奉的,到了嘉慶以後,土地婆逐漸被人們排除,大家都只供奉土地公。原因為何?據閩南人的傳說;土地婆為人很自私,土地公曾主張把人間的財富平均分配,讓大家都有好日子過,可是土地婆卻極力反對,土地婆所持的理由是:「如果大家都有錢了,將來我的女兒出嫁,誰來抬花轎阿!」在公不敵婆情形下,土地公只好謹遵婆令。所以人間至今才會有貧富之分;而土地婆自私的心態,當然不受百姓歡迎,所以,大家都不肯再供奉他了,以上皆只是民間傳說而已。

  民間在先人祖墳前,皆有一位土地神守護,俗稱「后土」,其由來有段膾炙人口的典故。相傳,秦朝時因修築萬里長城,需徵調大批民伕,此舉,不僅勞民傷財,更造成許多家庭因此破碎。時有一民婦,姓孟名姜女,因其夫被徵召為民伕,久無音訊,乃千里迢迢至長城尋夫。豈料,到達長城時,聞知丈夫萬喜良,已不幸罹難,傷心欲絕,嚎咷大哭,霎時竟有一段城牆崩裂,並露出丈夫骨骸,孟女抱骨痛哭,血、淚漸漸潤澤枯骨,竟然漸生筋肉之象。此時,有一位老翁向孟女指點,應將骨骸置於袋中,以便運送,孟女依言行走些時,發現骨骸又恢復乾枯原形,孟女大怒,問老翁是何心態。此老翁言道:「生死各有命,今汝讓其夫復生有違天命,只好出面勸說。」後來,孟姜女即請土地公守護其夫墓地,以保佑亡者安寧。
  【福德正神】的造形大都是白髮、白鬚,笑容可掬,一副員外打扮,左手拿元寶,右手執如意或枴杖,充分表現出慈祥和藹的風範,以期符合商人「如意聚財」的心理和實質需要,且土地公被視為地方基層的行政神,相當於現在的村里長,負責管理所在的地面或地段,故有「庄頭庄尾土地公」、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之俗諺。每逢農曆初二、十六,人們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來祭祀土地公,並於農曆二月初二日土地公聖誕日,信徒皆演戲大肆慶祝,此日亦稱「頭牙」,而商家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俗稱「尾牙」,宴請員工,並焚香祭拜土地公,感謝一年來的幫助、庇佑。此亦成為我國特殊的風俗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