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7月30日~地藏王菩薩聖誕

文摘自:歷代仙真史蹟聖誕錄

  我國佛教在唐朝時期,歷代帝王對佛教經典哲學廣為宣揚,百姓受其薰陶,紛紛參禪學道,造就一股善良風俗,且人們更把佛教東傳至日本、韓國等地,此時,佛教可謂達到淋漓盡緻之境況。
  相傳,唐朝,韓國分為三個國家,分別是新羅、高句麗、百濟,而菩薩即降生於新羅國,姓金,名喬覺,自幼受佛學影響之故,發心出家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西元六五三年),時年廿四歲,剃髮出家,且攜白犬諦聽航海至中國參學。菩薩初到中國,四處參訪,歷經數年後,遊學到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,見此山地靈人傑,深山裡又有一盆地,面陽且寬平,於是擇定在此處結盧苦修。經過數年,有日地方上的士紳諸葛節長者,帶領家人至九華山遊玩時,忽見一石洞茅蓬,內有位和尚在打坐,環顧四周,發現此和尚的食物,竟是破鍋殘粒雜食拌些白土混和而食,生活異常清苦,長者見狀,於心不忍,趨前詢問,才知此位和尚是新羅國王子,遠來中國求佛法,後擇此山作為修持地方。
  長者聞言,深受感動,於是發心護持,為菩薩建一寺院,使其安心修道,地藏王菩薩在九華山閉目端坐七十五載,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(

西元七二八年)七月三十日成道,時人皆視祂為「地藏王菩薩」化身,尊之「金地藏」,並以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的道場。

  據民間傳說:「地藏王菩薩」擇九華山為道場,有段令人拍案叫絕的傳奇事蹟。而九華山原名九子山,唐朝詩人李白賞遊時,見九峰如華改名為「九華山」,後人遂以此稱之。
  相傳:『昔日,九華山原是當地一位辭官退隱的人所有,家財萬貫,且樂善好施,舉凡地方上建寺搭廟、鋪路造橋,地方人仕必請他幫忙,因此緣故,民眾皆稱他為「閔閩老」大善人。某日,菩薩雲遊至九華山,遂決定於此建立道場,普渡眾生。於是便化身成一僧尼,向閔公化緣,希能施一袈裟之地,作為道場。閔公聞言後,認為僧尼只要求一袈裟地,遂滿口應允,豈知,菩薩以神通法力,將袈裟往空中一拋,只見裟整件覆蓋整座山,閔公與眾人見狀,皆驚喜不已,且閔公亦遵守諾言,慨然將九華山施捨給菩薩,作為弘法渡眾的道場。後來,閔公父子修成正果後,即成為菩薩的護法。』
  台灣民間視「地藏王菩薩」為幽冥教主,掌管地獄十殿,但根據「地藏菩薩經」的記載:「地藏王菩薩」原本住在南方琉璃世界,以淨天眼觀見地獄中的眾生遭受各種折磨,飢則吞食熱鐵丸、渴則吸飲滾銅汁,菩薩心中不忍,即從南方琉璃世界來到地獄中,解救地獄受苦眾生,並誓曰:『地獄不空、誓不成佛。』其宏大愿力,著使值得世間人們省思。